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中歐藍色伙伴關系助力全球海洋治理

本報記者  尚凱元

2025年07月23日08: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在法國尼斯不久前舉行的第三屆聯合國海洋大會上,中歐雙方圍繞海洋保護、港口減碳、數字海洋建設等議題展開密集交流與互動,充分展現了中歐藍色伙伴關系在多邊舞台上的生命力。中歐積極開展國際海洋合作,推動了全球海洋治理進程,豐富了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內涵,為雙邊關系健康穩定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深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合作

  2018年7月,中國和歐盟正式簽署《關於為促進海洋治理、漁業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經濟繁榮在海洋領域建立藍色伙伴關系的宣言》,這是歐盟首次與域外國家建立藍色伙伴關系。多年來,中國和歐盟共同深度參與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防治海洋塑料垃圾等全球海洋治理議程,支持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倡導以多邊合作尋求可持續解決方案,共同應對海洋問題和挑戰。

  在本屆大會期間,由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發起成立的國際合作平台,旨在將空間觀測數據與海洋行動連接起來,在全球范圍內促進更具科學基礎的海洋保護與管理。“中國國家航天局代表出席簽署儀式並加入該國際合作平台,我們感到很高興。”法國國家空間研究中心地球觀測項目負責人塞爾瑪·謝爾查利對本報記者表示,該聯盟的27個創始成員已建立聯合指導機制,推進科技應用和數據共享。

  中歐之間,特別是中法兩國在“倚天觀海”領域的合作已有良好基礎。2018年發射的中法海洋衛星是兩國聯合研制的首顆海洋動力環境監測衛星。根據分工,中方負責提供衛星平台、海風觀測載荷及發射與測控,法方則提供海浪觀測載荷。雙方共享探測數據,廣泛應用於海上航行安全、海洋防災減災及資源調查等領域。目前,這顆衛星已兩次延長服役期,仍在為全球海洋觀測貢獻數據。“過去,測浪的衛星無法測風,測風的無法測浪。中法海洋衛星打破了這一局限,是非常成功的科學合作案例。”中國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對本報記者表示。

  在本屆大會期間,中國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與法國麥卡托國際海洋中心簽署了第四期合作諒解備忘錄,延續雙方長達12年的科研協作。中國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在諒解備忘錄簽署現場表示,12年來,雙方在海洋災害預警、全球海洋預測技術發展以及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框架下的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實質性成果,成為中法在全球海洋治理領域開展高水平合作的典范。

  回顧這段合作歷程,麥卡托國際海洋中心運營與監測部主任瑪麗·德雷維永感慨:“在每一次新技術進展帶來的交流中,我們都進一步加深了互信。”她強調,面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海洋災害等全球性挑戰,國際社會必須在數據獲取、方法協同和能力建設方面加強合作。

  挖掘海洋經濟發展新動能

  中歐經貿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已經形成強大的經濟共生關系。據中國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對歐盟進出口2.82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每分鐘都有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貿易往來。港口、航運、物流是中歐經貿關系的重要支柱,如何實現雙方貿易的綠色化、低碳化是中歐“藍色經濟”合作的重要發力點。

  作為全球最主要的貨物運輸方式,海運承載著全球90%以上的貿易量。航運業“脫碳”離不開節能環保技術加持,這吸引了眾多創新企業投身其中。在本屆大會期間,法國“超越海洋”公司研發的“海上風箏”推進系統亮相公眾展區,廣受關注。該系統利用可自動控制的大型風箏為船舶提供輔助動力,能顯著降低燃油消耗與碳排放。今年8月,“海上風箏”推進系統將在中國上海的一家船廠進行船舶改裝安裝。“超越海洋”公司首席執行官馬克·蒂安龐表示:“我們希望以此次安裝為起點,推動更廣泛的歐中合作。”

  在地中海東北岸,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是中歐海上互聯互通的重要節點。中遠海運接手經營以來,港口發展駛入快車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的標志性項目。比雷埃夫斯港的升級不僅提升了區域物流效率,也推動南歐港口向綠色、智能化方向轉型。

  “高效的生態系統對實現減排目標至關重要。港口不僅要高效流暢運行,還必須配備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如岸電和氫能設施。”法國達飛海運集團資產與運營執行副總裁克裡斯汀·卡博表示,“中國在這方面已走在前列,多個港口已實現靠港船舶岸電全覆蓋,大幅減少了燃油排放。歐中在該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山東省港口集團於2023年正式入駐荷蘭鹿特丹港。近年來,該集團在綠色低碳和智慧港口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建成中國沿海港口首座集卡自動換電站、全國首個港口加氫站,完成了首批國家級“智慧港口建設試點”任務,建設了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空中軌道集疏運系統、全流程自動化干散貨控制系統等一系列首創項目,具備了與歐洲港口進一步深化合作的基礎。“航運領域呈現出綠色轉型提速、數字賦能加深、國際協同強化的三大趨勢。”山東港口海外發展集團總經理曹鵬表示,未來企業也將順應這些趨勢加強對歐合作。

  共同推動海洋可持續發展

  在本屆大會期間舉行的中法藍色經濟研討會上,中國廈門市與法國比亞裡茨市簽署三項合作備忘錄,圍繞“中歐藍色產業投資基金”“藍色產業加速器”及“藍色產業投資峰會”三大機制展開合作。未來,雙方將重點聚焦海洋生物產品、可持續水產養殖、海洋健康與數字孿生等前沿領域,在科技、資本與政策層面深化對接。

  比亞裡茨市市長、新阿基坦大區副主席馬伊德·阿羅斯特吉表示:“藍色經濟是我們實現發展模式多元化的重要方向。此次與中國建立藍色產業加速器合作,是比亞裡茨首次系統對接亞洲城市,我們對此充滿期待。”

  我們人類居住的這個藍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個孤島,而是被海洋連結成了命運共同體,各國人民安危與共。對中歐而言,海洋不僅是重要的資源空間和發展平台,更是踐行多邊主義、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舞台。

  在全球治理體系中,中歐均為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者,積極參與並推動海洋相關國際規則的制定。面對污染等海洋生態環境挑戰,中歐均積極持續探索可推廣的治理路徑。中國浙江提出“藍色循環”塑料治理模式,通過“源頭減塑—岸海聯防—循環利用”一體化體系,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法國“塑料方舟”公益組織致力於通過切實可行的本地解決方案應對塑料污染,2022年以來,其同名船隻航行於世界各地,在受塑料垃圾影響最嚴重的沿海地區推廣小規模的回收利用項目。

  在可持續漁業發展方面,基於不同的地理格局與制度結構,中歐也發展出各具特色的范例。中國“伏羲一號”平台將可再生能源開發與生態系統重建相結合,探索“發電—養殖—修復”共構模式﹔法國“生態海洋”公司則通過在近海岸安裝仿自然結構的人工魚巢,為幼魚成長提供庇所,借助“微尺度干預”改善沿岸生態功能。正如法國綠色海洋研究院專家本杰明·登讓所言:“歐中對海洋的關切一致,思路互補,經驗互鑒。”這種互補性,正隨著藍色伙伴關系機制的枝繁葉茂而迸發新活力。

  (本報巴黎7月22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3日 03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