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某旅工程安裝技師崔道虎——
本報記者 金正波
2025年07月25日08: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 |
崔道虎(右二)與營連干部交流設備革新思路(資料照片)。 |
盛夏南國深山,一隊官兵行進在崎嶇山路上,留下一串斜斜的身影。走在最前面的,是火箭軍某旅工程安裝技師崔道虎,步履鏗鏘、精神昂揚。他們的前方,是一座在建的導彈陣地﹔他們的身后,是安寧祥和的萬家燈火。
作為導彈工程兵,崔道虎始終牢記為大國長劍“筑巢”的特殊使命,用匠心鍛造打贏陣地,托舉長劍騰飛。
“為導彈‘筑巢’,同樣使命光榮”
“向陣地,敬禮!”蒼翠青山、巍峨疊嶂,一群官兵庄嚴列隊,崔道虎和戰友們齊刷刷舉起右手,致以崇高軍禮。這裡,是他們艱辛鏖戰、親手建造的一座導彈陣地,如今正式交付使用。
向陣地告別,即使經歷很多次,依舊讓人心潮澎湃。對於崔道虎而言,每次陣地竣工,就意味著奔赴下一個目標。他說:“雖然不能親手發射導彈,但為導彈‘筑巢’,同樣使命光榮。”
“筑巢”之路,苦、累、傷、險,是時常要面臨的考驗。30年前的那個冬天,當他跨入導彈工程部隊行列,從此與大山為伍,手上身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傷疤。他說:“這是屬於我們工程兵的‘軍功章’。”
一邊是陡坡,一邊是懸崖,隻有一條羊腸小道可通行……那年夏天,執行某施工先遣任務,恰逢連綿雨季,看到這樣的惡劣地形,大家不由倒吸一口涼氣。“我先上!”崔道虎主動請纓,帶領幾名黨員,冒著碎石掉落、山體滑坡危險,展開地形勘察、岩質分析和數據記錄等工作,一路小心翼翼,所幸有驚無險完成任務。
為導彈“筑巢”,他轉戰大江南北,把足跡留在一個個無名坐標——“一天有四季、風吹石頭跑”的高原戈壁上,偏僻的崇山峻嶺間……
“加速從傳統工兵向科技工兵轉變”
近年來,隨著新裝備、新技術引進,國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轉變,向信息集成型跨越。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鼓勵創新,加速從傳統工兵向科技工兵轉變。”崔道虎的緊迫感越來越強。
為建筑鋼材除鏽,以前費時費力,還很危險。有一次施工,戰士崔玉星長時間手持磨光機工作,手中一滑,鋼刷一下絞到褲腿,導致受傷。
看到這個場景,崔道虎下決心要改變這種狀況。購買專業書籍補習知識,找來零件動手實驗……經過一番努力,第一代自動除鏽機終於問世。但是,崔道虎並不滿足,而是繼續抓緊時間升級改造。如今,多功能自動除鏽機可實現無死角除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有一次,某工程進入施工高峰期,鋼板打孔數量快速增加,採取傳統方式,速度慢、耗時長。“照這個進度下去,肯定會影響整個工期。”崔道虎帶領幾名骨干經過反復摸索,最后成功研制出“鋼板自動沖孔機”,作業時間大幅縮短。
向著科技高峰攀登,他先后革新發明31項科研成果,改進創新5項工藝方法,還培養了100余名技術骨干。
“把每項工作做專、做精、做實,是我的責任”
“初心不改,重復的歲月裡對得起每一寸光陰。”崔道虎干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通“風、水、電、機、焊”等專業,梳理總結出不少工藝技術資料,成為官兵破解施工難題的“寶典”。在全營官兵眼裡,他既是工程安裝領域“大咖”,也是堅守施工一線的第一道把關人。
“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別說5厘米,幾毫米誤差都不行!我們不能給未來打仗留下隱患。”列兵張偉在一次放線施工中,出現了偏差,崔道虎發現后,進行了嚴厲批評。后來,張偉以此為戒,嚴格要求自我,快速成長起來,成為全連最年輕的專業組長。
“把每項工作做專、做精、做實,是我的責任。”朴實無華的話語,詮釋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在施工過程中,崔道虎不隻跟問題“較真”,還總跟自己“較勁”。有一次,他負責某軌道建設安裝。雖說已經符合建設標准,為了讓其更加平滑,崔道虎從每個焊點入手,認真研究焊接電流、溫度,一遍遍試、一輪輪改,最終將軌道平滑度較之前提高了70%。
“兵撒千裡,南征北戰,工程豐碑寫我忠誠奉獻……”嘹亮歌聲裡,又是一個清晨,崔道虎帶領一隊官兵,奔向下一個陣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5日 07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