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聽脫貧戶講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故事

脫貧穩穩的 兜底牢牢的

2025年07月25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圖①: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毛寺村的甜瓜大棚。
  王春燕攝
  圖②:陝西省紫陽縣的一家毛絨玩具廠,脫貧戶王成蘭(右)正在車間裡忙碌。
  鄭曉虎攝
  圖③:貴州省黔西市鐘山鎮烏木村,幫扶干部(右二)在走訪收集群眾信息。
  范  暉攝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財政部

  江西省修水縣湯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
  王江明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兜住民生底線,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脫貧的兜底必須是固若金湯的”。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廣大脫貧地區的脫貧成效鞏固得怎麼樣,鄉村全面振興銜接推進得如何?各地有哪些有效做法和創新實踐?本報記者深入一線,探訪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近距離感受山鄉巨變和脫貧群眾滿滿的獲得感。

  ——編  者  

  

  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鬆營村脫貧戶王志倫

  監測幫扶網  兜牢不返貧

  本報記者  程  煥

  野花爭相綻放,漫山綠樹隨風搖曳。

  大山深處,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長春堡鎮鬆營村,年過六旬的王志倫每天都要上山放牛,“多吃鮮草好上膘,等將來懷上牛崽,家裡的日子就更活泛了。”

  王志倫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全家6口人,4個孩子都在上學,媳婦身體長期不好。2018年脫貧后,眼看生活有了起色,父子倆卻因意外先后住院。盡管醫保報銷了大部分醫藥費,但自費部分加上交通費和生活費,兩萬多元支出一下子掏空了家底,全家面臨返貧風險。

  就在王志倫焦頭爛額之際,監測幫扶網及時托住了他家。“大數據第一時間發現老王家因病剛性支出大幅增加,我們迅速上門走訪,核實情況后上報。”鬆營村村委會副主任胡玉潔說。

  很快,王志倫家被納入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名單,區、鎮、村三級動態監測幫扶機制迅速響應,制訂精准幫扶計劃——考慮到他短期內無法外出務工,除了醫療補助,還補助他添了一頭母牛和兩頭豬崽。

  “圈裡有牲口,地裡有收成,心裡踏實多了。”出院后,老王身體恢復不錯,家裡的農活操持得井井有條,返貧風險顯著降低。

  根據村裡提名,在完成入戶核實、村級評議公示,以及鄉鎮審核和區級審定后,今年4月初,王志倫家達到風險消除條件。“依托雲平台系統,通過醫保、衛健、人社、民政等部門間信息數據比對分析、充分研判,最終確定王志倫家退出監測。”胡玉潔介紹。

  畢節市有200多萬脫貧人口,當地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緊盯每一個有返貧致貧風險的群眾,線上聯動監測、線下全面排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日益完善的監測幫扶網,牢牢兜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鏈接】

  過渡期以來,各地強化大數據分析預警,暢通農戶自主申報途徑,簡化監測識別程序,監測幫扶質效不斷提升。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已累計幫扶超過680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其余監測對象也都落實了幫扶措施。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毛寺村脫貧戶毛騰俊

  吃上“產業飯”  開上小汽車

  本報記者  趙帥杰

  施肥、澆水、扯蔓、授粉……鑽進香瓜大棚,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毛寺村脫貧戶毛騰俊一忙就是兩個多小時。臨近中午,他熟練地搖動把手、卷起棚膜,讓棚內通風降溫。毛騰俊抹了把汗,“來村裡旅游的人多,瓜不愁賣,家門口就能掙到錢。人是辛苦些,可心裡美著呢。”

  毛寺村曾是西峰區15個深度貧困村之一,2013年貧困發生率近16%。當年,毛騰俊一家5口,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在精准扶貧項目資金支持下,毛寺村在沿河川區發展設施果蔬種植,技術服務送到家,一座大棚年收入超過7000元。很快,毛騰俊家就順利脫了貧。2019年,毛寺村脫貧出列。

  脫了貧摘了帽,如何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村裡把發展鄉村旅游業作為主導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增收。”毛寺村黨總支書記毛穎敏介紹,依托獨特的冰窟資源,村裡招商引資建成隴東冰雪基地,還種上了成片油菜花,建起生態觀光園,打造了古街、鄉愁記憶館、鳳凰塬舍民宿等10余處景觀,年均接待游客超15萬人次,帶動400余名群眾吃上“旅游飯”。

  旅游業帶來人氣,有力帶動村裡的特色產業發展。毛騰俊說,每到旅游旺季,他就在村裡擺攤,銷售桃杏干、土蜂蜜、香醋等特產,農閑時還到文旅建設項目務工,年收入近10萬元,去年他還“趕時髦”添置了一台新能源汽車。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在毛寺村,通過入股分紅、就近務工、銷售農特產品、開辦農家樂等多種途徑,一戶戶村民緊緊“鏈”到旅游產業鏈上。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6076元,較2013年翻了三番。

  【鏈接】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是脫貧群眾持續提升增收致富能力的重要基礎。截至去年底,全國832個脫貧縣均培育形成了2—3個特色主導產業,總產值超過1.7萬億元,近3/4的脫貧人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

  

  江西省修水縣湯橋村易地搬遷脫貧戶林英華

  搬出深山窩  樂享新生活

  本報記者  楊顏菲

  “防火安全,人人有責……”臨近中午,一輛“大喇叭”宣傳車裡傳來循環播放的防火提示,聲音越來越近。“這是林英華回來了,他是村裡的大忙人。”江西省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黨支部書記佐贛鋒笑著說。

  湯橋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脫貧戶林英華的家,干淨整潔,家用電器一應俱全。“我是村裡的生態護林員,還種了10多畝稻田,日子過得踏實。”

  8年前,林英華還和父母住在深山土坯房,每年靠種幾畝薄田、賣柴火、打零工等勉強維持生計。2017年,包括他在內的53戶村民易地扶貧搬遷,住進了新房。

  搬出來面對新環境,開啟新生活,如何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群眾想什麼,我們就干什麼。”佐贛鋒說,村裡發揮網格員“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走村入戶,與搬遷群眾交朋友、拉家常,深入了解大家的所思、所盼,解決大家的急難愁盼。

  一張桌子、十幾條板凳,大家圍坐一堂,群眾說事、干部解題的“板凳會”,實實在在解決大伙兒的煩心事。林英華說,學校門口車輛亂停亂放嚴重,“板凳會”上提出來后,很快村裡就施劃了停車位。通過“板凳會”,村裡先后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改造了自來水管網、增設了電瓶車充電棚……

  安置小區裡的居民,來自20多個不同的村組,如何和諧共處?“建立村規民約、移風易俗文明公約,成立紅白理事會、議事協商會,安置點上很多事,都由村民集體商議決定。”湯橋村鄉風文明理事會理事長龔三忠介紹,村裡每年還會評選“好公婆”“好兒媳”“勤勞之星”等,讓文明鄉風滋潤鄉親們的心田。

  “環境美、民風淳,家門口就能就醫、上學、就業,這搬出來后的日子,舒坦!”林英華感慨。

  【鏈接】

  過渡期以來,我國累計推動安排中央財政銜接資金239.15億元,支持人口較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后續扶持,有勞動能力搬遷脫貧戶總體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鄉村治理專項行動、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全面排查整改工作深入推進,有力促進搬遷群眾“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陝西省紫陽縣高灘村脫貧戶王成蘭

  捧穩新飯碗  日子有奔頭

  本報記者  高  炳

  縫紉機的“噠噠”聲清脆悅耳,絨布條熟練地在指間翻飛……陝西省紫陽縣仁和國際千戶社區的海利鑫毛絨玩具廠裡,王成蘭正專注地操作著機器。

  王成蘭一家是脫貧戶,原來住在紫陽縣高灘鎮高灘村,山大溝深。2019年,全家告別深山土坯房,搬進了安置新居。

  搬出來后如何能致富?鎮村干部上門動員:“樓下毛絨玩具廠招工,包培訓。”王成蘭鼓起勇氣,走進培訓車間。憑著韌勁,她白天苦練、晚上琢磨,兩個月后通過考核,成為新社區工廠首批員工。

  如今,王成蘭穩穩當當地過著“樓上安家,樓下上班”的生活,月收入超過3000元,“賺錢還能顧家,我挺知足。”

  工廠負責人介紹,像王成蘭這樣在廠裡穩定就業的搬遷脫貧戶有17名,佔比超過一半。“全縣已建成新社區工廠121家,吸納1762名脫貧群眾穩定就業。”紫陽縣人社局副局長馮流燕介紹。

  當王成蘭在工廠忙碌時,她的丈夫黃朝華,正在千裡之外的江蘇省揚州市一家“紫陽修腳”品牌店內,為顧客進行足部護理。

  幾年前,黃朝華還是個庄稼漢。搬遷進城后,鎮村干部動員他參加政府免費組織的“紫陽修腳師”培訓:“學成包就業,干得好一個月收入能頂在家種半年地。”

  培訓結業后,黃朝華被輸送到揚州就業,如今每月能穩定存下6500元。

  王成蘭夫婦的辛勤奮斗,為下一代鋪就了更寬廣的發展道路。大兒子已本科畢業,在建筑行業發展﹔小兒子順利入讀縣城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娃們有出息,日子有奔頭。”王成蘭笑著說。

  紫陽縣建立從技能培訓到穩定就業的全鏈條服務,全縣累計培訓修腳師4.5萬人,其中脫貧人口佔比超過42%,去年全縣修腳足浴產業勞務收入達35億元。

  “我們始終把穩就業、惠民生、促發展放在突出地位,助力脫貧群眾端穩飯碗、鋪就幸福路。”紫陽縣委書記向德剛說。

  【鏈接】

  我國持續深入實施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推動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近4年連續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脫貧勞動力就業能力和質量明顯提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25日 18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