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浩
2025年09月0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既要秉持“以百年、千年為計”的歷史耐心,又要胸懷“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歷史主動,在效率與質量的統籌兼顧中扎扎實實向前走
既緊盯當下最迫切、最要緊的事情,又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時間是“人的積極存在”,是“人的發展的空間”。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在亞洲最大“水上立交”工程中得到具象化呈現。
位於江蘇的淮安水利樞紐核心區,將千年治水史濃縮於3平方公裡的空間。位於上面的,是京杭大運河,渡槽托舉,舟楫穿梭,這也是南水北調東線調水通道,大國瑰寶與大國工程交相輝映。穿行在下的,是淮河入海水道。這座骨干水利工程與不遠處的蘇北灌溉總渠相互配合,結束了淮河800多年沒有獨立入海通道的歷史。同時,“十四五”規劃綱要部署的國家水網骨干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時間的景深在空間裡拉長。從京杭大運河到南水北調,歷史與現實凝聚在同一空間,見証東方大國對中華傳統治水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從蘇北灌溉總渠到淮河入海水道,幾十年跨度,標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的奮斗歷程。建智慧工廠、筑“水下長城”,科技創新拓展著新時代治水藍圖。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條全面系統治理的大河。自1950年作出《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以來,淮河治理一張藍圖繪到底,有破解“夏汛冬枯、北缺南豐”的系統謀劃,有“民生為上、治水為要”的久久為功,有防汛搶險、防治污染的應急處突。時間的腳步裡,有堅守、有追趕,有恆定、有應變。從治淮看治水,從治水看治國,快與慢的時間變奏中,蘊藏著發展的辯証法。
快,是解決“當務之急”的雷厲風行﹔慢,是攻關“長期任務”的滴水穿石。75年治淮的圖景裡,既有上萬人奮戰、2年10個月筑起“新中國第一壩”佛子嶺水庫大壩,也有錨定“蓄泄兼籌”治淮方針、逐步完善水利工程體系。從時間尺度理解國家向前發展的軌跡,我們既要秉持“以百年、千年為計”的歷史耐心,又要胸懷“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的歷史主動,在效率與質量的統籌兼顧中扎扎實實向前走。
拿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發展的時間軸上,有電機、電控、電池技術的潛心研發,有政策體系的全面發力,更有抓住市場機遇的“臨門一腳”。從起步到突破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年產量實現迅猛增長。但一些不良現象也不容忽視,產品競相降價,概念五花八門,“內卷式”競爭的背后,是一味追求產值的“大火猛攻”,而忽視了價值的“文火慢燉”。回歸發展初心,找到快與慢的平衡,何嘗不是一種制勝之道。
快,是從戰術上解難題的靈活應對﹔慢,是從戰略上想問題的深遠謀劃。發展如同弈棋,既要觀大勢、謀全局,多往后想幾步,更要搶先機、抓機遇,下好先手棋。比如,生態文明建設是為了實現永續發展,“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咬緊牙關爬坡,考驗的是戰略定力。同時,啃硬骨頭,治頑瘴痼疾,不能繞道走、向外推,千方百計闖關,考驗的是策略活力。既緊盯當下最迫切、最要緊的事情,又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才能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快與慢,當前與長遠,關系著顯績和潛績。比如,地處三峽庫區的湖北秭歸縣,多年來始終圍繞臍橙產業下足繡花功。曾因病虫害侵襲,大家動搖過﹔銷路不暢,干部迫不得已上街推銷過……面對難關,當地腳踏實地補短板、挖潛力,摒棄“上任栽樹現任砍”的做法,如今,臍橙年綜合產值超200億元。堅定選擇的背后,算的正是把小果子做成大產業的長遠賬。發展事業,要從全局、長遠、大勢上作出判斷和決策,看准了就抓緊干。尊重規律、不遺余力地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根基會更牢固、發展的動能會更強勁。
時間裡蘊藏著無限可能。保持堅定信心,邁出堅定步子,在時間大潮中奮進、搏擊、向前,充滿光榮和夢想的征途就能越走越開闊。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8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