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吉林通化縣志願者王國霖創辦紅色主題展覽館

“護好紅色文物,更要講好它們的故事”(守望·追尋紅色記憶)

本報記者 劉以晴

2025年09月08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走進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的一家紅色主題展覽館,一張桌子上擺著一盞煤油燈——大肚子、長把手、棉燈芯,燈身已是鏽跡斑斑,難以分辨本來的顏色。“別看這油燈普普通通,背后可是有著一段故事。”面對參觀者,紅色主題展覽館創辦人王國霖(見圖,受訪者供圖)賣了個關子。

  王國霖說,這盞煤油燈是他從通化縣興林鎮一名李姓村民家中收來的。李大哥給王國霖講述了當年的故事:東北抗日聯軍的一支隊伍白天行軍打仗,夜裡在農戶家休整,商討戰術,“他們不敢把燈點得太亮,怕被敵人發現,只能借著昏暗的燈光看地圖。”李大哥的父親一直站在院子裡,小心翼翼地給部隊望風。后來,部隊繼續趕路,把煤油燈留了下來,李家人悉心保存至今。

  “一盞燈,背后是愛國情懷和軍民魚水情。我們得想辦法,護好紅色文物,更要講好它們的故事。”王國霖說。

  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曾在冰天雪地裡與敵人周旋,創造了奇襲老嶺隧道等諸多經典戰例。1986年,25歲的王國霖到通化縣公安局工作,下鄉時經常遇到一些抗戰老兵,王國霖總愛和他們多聊聊。“有的老同志,一提起當年的經歷,眼睛都亮了!”雪地裡咬牙前行的隊伍、被鮮血浸透的綁腿布、楊靖宇將軍“四不打”的游擊戰術……聊著聊著,有些老兵就給王國霖展示起各種各樣的老物件,王國霖也自那時起生出了收集它們的念頭。“有些人願意給我,我就花錢買或者幫忙干點活,有時對方舍不得,我也不強求,拍張照片留下影像資料也好。”王國霖說。

  為了記錄更多抗戰故事,王國霖幾乎走遍了全縣各個鄉屯,行程達15萬公裡。隨著積累的故事和實物越來越多,王國霖開始策劃公益展覽。一年后,由王國霖創辦的公益性紅色主題展覽館免費對外開放,他自己擔任講解員。

  展覽館內有個被鋸成兩半的老式望遠鏡,這是三棵榆樹鎮增勝村一位耿姓老兵捐贈的。當年,連裡隻有一個望遠鏡,想觀察情況,連長、指導員只能頭貼著頭共用。耿大爺琢磨出好辦法,把望遠鏡鋸開,成為單筒望遠鏡。“條件簡陋,但當時的人們總能想到好點子。”王國霖感慨。

  2016年,王國霖成立了紅色義務宣講小分隊,小分隊目前有60多名成員。“我們不隻在展館講,還走到社區、學校、企業,講給更多人聽。”王國霖說,小分隊年均開展宣講100余場次,紅色主題展覽館累計接待社會團體200多個,累計參觀人員近10萬人次。隨著展覽館被越來越多人知曉,有些老戰士主動找到王國霖,捐贈軍服等物品。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老物件,部分展櫃也升級了防潮功能。

  行至展覽館出口,窗外鬆濤翻滾,一如80年前的林海。翻開展館留言簿,既有稚嫩筆跡也有蒼勁墨痕:“我記住了那盞開會時用的小油燈,回去要好好學習”“難忘望遠鏡裡老戰士的智慧”“懷念戰友,珍惜生活”……“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歷史的記憶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王國霖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08日 06 版)

(責編:唐宋、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