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思雨
2025年07月23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22
“青连丝路——丝绸之路国际青年影像交流计划”宁夏创作营活动日前在银川市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的高校学者、青年创作者、媒体记者深入宁夏多地,展开为期一周的影像创作交流、培训和联合拍摄实践,感知中国的发展脉动,挖掘新时代的丝路故事。
中卫市中宁县,头茬枸杞正迎来丰收季。连绵起伏的田垄间,红果盈枝,杞香漫野。刚抵达目的地,青年们便举起拍摄设备奔向田间。“这是我第一次尝到鲜枸杞,味道很好!”来自华侨大学的泰国留学生罗雅菲摘下一颗鲜枸杞送入嘴中,对着镜头用泰语分享,“没想到这片满是黄沙的土地上,竟孕育出如此美味的果实!”
镜头前,中卫市沙坡头的沙丘间,麦草方格如棋盘般铺展。镜头后,青年们认真聆听麦草方格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中卫市得到应用,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8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世界推广‘沙坡头治沙’模式,这是中国首次为世界提供治沙方案。”治沙专家唐希明指着眼前的一块块方格介绍。
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曾饱受风沙之苦,如今通过“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已将沙漠逼退25公里,植被覆盖率从5%提升至70%。随着治沙“土发明”和“黑科技”不断迭代升级,更多荒漠变成了绿洲。
来自巴基斯坦的阿巴斯,今年刚拿到河南农业大学农业管理博士学位,他对麦草方格很感兴趣:“看似简单的方格,凝结着几代人的智慧。如今仍有很多国家面临沙漠化的威胁,这样的治沙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宁夏不断探索“黄沙变绿电”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路径。走进腾格里沙漠中卫新能源基地,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沙丘间铺展成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光伏板下,梭梭、沙木蓼等植物按照一定间隔种植,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模式,年均固沙超万亩。“这种将治沙与能源开发相结合的模式,让沙漠从生态威胁转变为绿色资源。”阿巴斯说。
“大家好,这里是位于银川市的宁夏共享集团,这里正发生着一场传统铸造业的变革……”听完讲解后,缅甸青年段盈香举起手机开始拍摄视频,镜头缓缓扫过明亮的厂房。镜头里,3D打印机高效运作,无人运输车精准穿梭,机械臂灵活挥舞,铸件生产过程全程数字化。作为一家历史久远的铸造企业,宁夏共享集团加速从传统铸造向“智慧工厂”、高端装备制造转变。
随着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益不断凸显,中卫市已成为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之一、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从光伏能源基地到云基地数据中心,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令人惊叹!”哈萨克斯坦法拉比国立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奥林泰·奥沙诺娃表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新兴的科技在宁夏交织。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共建国家共赴现代化征程。“期待有更多哈萨克斯坦人来到中国,用镜头感知、记录中国发展。”奥林泰·奥沙诺娃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23日 03 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